岁尾年头,正值“十一五”之末“十二五”之初,毕节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、财政收入、招商引资、城市建设、生态文明家园等频传捷报。其中,以铁路、高速公路、飞机场为主体的交通建设穿山越河,行如架在空中的“天路”,横跨乌蒙山区,更成为触动毕节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兴奋点——
“5年内,成贵铁路开通,和谐号动车开进毕节。”
“毕节到贵阳:半小时;毕节到成都:2小时。”
“5年后,随着成贵、隆黄、攀昭线等多条铁路和厦蓉、杭瑞等多条高速公路、毕节飞机场的陆续修建完工,毕节地区将成为我省第二大交通枢纽,走上经济社会快捷发展的快车道。”
2010年12月23日,成都至贵阳铁路客运专线等贵州境内7个铁路建设项目开工典礼在毕节市小坝镇隆重举行,其中毕节境内就有成贵、织金至毕节、织金至纳雍3个铁路项目。随后,12月26日,毕节飞雄机场高速公路和开发大道开工。12月28日,厦蓉高速公路织金—纳雍段、毕节—生机段,杭瑞高速公路毕节-都格段开工。
于是,毕节试验区加上2009年杭瑞高速毕节到遵义段、毕节—威宁、黔西—织金3条高速公路的开工,以及明年开工的一批铁路和公路,毕节成了贵州交通建设的主战场。
毕节试验区沸腾了,毕节人激动了。因为眼前的这一切,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——
盼路:历史深处的马蹄绝响
“我当铁建办主任十几年,为了跑铁路项目,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奔波,2005年,我退休了,但经过毕节的铁路一直不见动静,心里一直有个疙瘩。但我刚退休几年,毕节的铁路项目就风风火火的上,太出人意料了。”作为毕节地区铁路建设办公室第一届主任,刘世珩得到成贵等铁路开工喜讯,心里充满感动。
是啊,对于毕节人来说,祖祖辈辈都在盼路。
地处乌蒙高原的毕节地区,是喀斯特地貌突出区域,山高谷深,沟壑纵横,盼路成了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和梦想。秦汉时期,中央王朝采取采薪焚石的方式,修建了连接川滇的五尺道。明朝初年,水西彝族女杰奢香夫人,带领水西各族人民,靠肩扛背磨,马驮人拉,修通了从修文经黔西、大方、毕节而入川的“龙场九驿”,成了彪炳千秋的史话。
找路:几代人不懈努力
“困难,困在家里就难;出路,打通岩头才有路。”几年前,在大方县马场镇大石村,年过半百的女支书郑仕芬不甘无路之苦,以愚公的斗志,带领村民劈开山崖,修出一条通村公路。
实际上,郑仕芬的话,正是毕节人民渴盼交通突围的心语。事实证明,毕节经济的慢进,受阻于交通;经济的前行,受益于交通。
1983年冬天,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冒着严寒,一路颠簸,从四川经毕节到大方,决定修建大方到四川纳溪的二级水泥公路。1992年,大纳公路经过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,打通若干隧道,架起若干桥梁,终于建成通车。于是,川黔两地有了依靠汽车轮子的频繁往来。
毕节试验区于1988年建立后,毕节历届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。1993年,毕节地委、行署挤出资金3000多万元,修建了从毕节城到大方归化,长20余公里的二级水泥路,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亲切地称为“志气路”。
此后,贵毕高等级公路得以立项,并在2002年建成通车。从毕节到贵阳,时程比原来整整缩短了3个小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