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龙磅礴走八闽,一通百通看海西。
29日,五大战役再传捷报――龙厦铁路胜利建成通车了!
“和谐号”,像飞一样,从厦门特区穿越繁花似锦的漳州,直抵红土地龙岩。
五个春秋轮回,1800多个夜与昼的更迭,几代闽西、闽南人期盼的一天如期而至。
鲜花彩旗,掌声如潮。这一刻,高昂嘹亮的建设之歌,又在我们耳边缭绕。
决战象山隧道
龙厦钢铁巨龙宛若一条缎带,穿群山,越沟壑,跨平川,一路飘扬。
提到龙厦铁路建设,16公里的象山隧道是绕不过去的话题。
象山隧道,是按铁道部Ⅰ级风险管理的特长隧道。涌水突泥、软岩大变形、塌方、煤层瓦斯、岩爆、高地温、放射性异常,七种风险因素叠加,参建者形容它“五毒俱全”。
要打通它,怎一个难字了得!
2006年12月,象山隧道开工。在此后半年多的时间内,大自然横刀立马,频频向建设者“示威”――从炮孔中流出100多立方米裂隙水是常事,一旦出现压力水,最远能喷射50多米。很多时候,全隧道10多个掌子面不得不同时围幕注浆,大量的裂隙水、岩溶涌水,防不胜防。
2009年12月23日,一号斜井右线掌子面在下半断面初期支护时,突发岩溶涌水地质灾害,涌水量最大达到每小时7200多立方米。
险情,关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,关乎党和政府对红土地人民的承诺。
中央有关领导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,部省分管领导迅速赶赴现场指挥抢险工作。
一场攻坚战拉开了。
溃口回填,运渣车辆不够,别处的2台装载机和6台大车立即驰援。但水势凶猛,整个掌子面又被淹没,大车、装载机不能接近溃口……
险情,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。
抢险指挥部立即启动第二套方案,在距掌子面1487米处堆放沙袋拦截涌水。
由施工人员、武警官兵和当地村民组成的突击队,不分昼夜并肩作战。26日凌晨2时,挡水砂袋砌起5米多高,再有3米就将达到洞顶。此时,水位以每小时35厘米的速度上涨,再有70分钟,变压器将被水淹没,抢险人员有触电危险。
第三套方案启动!在隧道进口300米处设置两组7米厚的混凝土挡水墙,阻止涌水蔓延,使洞内外水压恢复平衡。
经过两天三夜的连续奋战,12月28日晚10时30分,两座堵水墙终于完成,实现了阻止险情扩大的目标。
随后,部省联合召开溃口施工技术方案专题会,决定采取先探后挖和围幕注浆的方法,并不断调整注浆方案及注浆工艺参数,有效缩短注浆循环时间……
“重点工程夺红旗!”
“大干100天!”
为抢回被延误的工期,施工单位迅速展开劳动竞赛。“工人三班倒,班班见领导”,工序“零交接”“负交接”……施工单位采用集中下放钢拱架、提前储备喷射混凝土等措施,压缩单工序循环时间,以提高工作效率。
2011年5月13日,历经1500多个昼夜的奋战,象山隧道胜利贯通了。
打造绚丽精品
龙厦铁路,在建设者的努力打造下横空出世,又在建设者的精雕细琢下成为一件绚丽的精品。
5月3日,联调联试工作开始。
测试准备、货物列车试验、动车组提速试验、信号场景试验、全线拉通试验……跟以往联调联试相比,龙厦铁路试验内容更多、安全压力更大、试验要求更高。
线路精调,这是龙岩工务段面临的硬骨头。按规定,道岔尖轨和芯轨的精调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,这已经是高标准了,但段领导的要求是,误差不能超过0.5毫米。
一组组新型的德国产道岔,技术资料都是外文。朱建文带领漳平机修车间党员工长、段道岔精调组组长陈志锋等人组成攻关小组,吃住在现场,不仅很快读懂外文资料,还学习吸收了先进设备的安装及管理技术。在精调过程中反复试验,得出结论:道岔轨距的递变力不良。
攻关小组又进行了几十次试验,认为通过修改道岔尖轨框架的办法,可达到最好的效果。随后,每天轨检车过后,攻关小组马上测量数据,只半个月时间,就摸索出调整框架的绝招。
10组道岔精调质量检查结果显示,尖轨和芯轨的精调误差都没超过0.5毫米。
这个办法,在龙厦高铁线路精调中被广泛运用,可有力地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。
牵引供电,接管任务艰巨,设备复杂,技术要求高。厦门供电段颁发三条规定:联调联试期间发生事故,包保干部与责任车间、班组同责处理;段布置的工作任务不主动上手,互相推诿、扯皮的关联部门连责考核;因对设备不熟等,造成申报施工计划被取消的,按每个计划500元考核责任人,同时安全科牵头开展分析……
精,源于对责任的担当。
厦门供电段把龙厦线牵引供电设备预介入、静态验收、联调联试与发现问题整治列为一号工程,分别从莆田、泉州等车间抽调7部作业车参加联调联试。针对漳州至前场供电设备复杂、四线并行段供电臂多等特点,组织两台梯车组,对漳州至前场8.24公里的并行段设备先行整治。成立龙岩、龙山、漳州、电气检修5个设备整治组,由段领导和专业干部包保,并每周召开一次总结分析会,使联调联试与设备整治平稳推进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