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几年前登载在本报的一篇反映濮阳交通落后状况的报道。
时隔几载,人们惊讶地发现,报道所反映的事实已大变——高速公路网横空出世:“二纵二横”干线高速公路框架呈现;到2008年年底,濮阳将以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、位居全省前茅的优势,成为豫、鲁、冀三省交界处的交通枢纽;交通条件全面改善:县县通高速公路,乡乡通二级公路,村村通柏油路,正在成为现实;到“十一五”末,公路通行标准达到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发达国家水平;还有,地铁升级,国铁呼之欲来,农村客运网络化初步形成……这些事实必将证明:“愁断肠”——濮阳曾经的符号——将被永远地封存进历史!
改变历史的过程是艰辛的。本文愿向读者诸君提供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。
引子濮阳将成为豫、鲁、冀三省交界处的交通枢纽!
获知这一讯息,您感到惊讶吗?
惊讶,是正常的,但又是不正常的。
切肤之痛今年4月中旬,中国国民党中常委、中国台商投资促进会理事长蒋孝严先生带领近500名台商,“闪电”般访问了濮阳——20小时之内,往返濮阳与郑州机场。
“20小时之内,几百人从容来去,对3年前的濮阳来说,几乎是天方夜谭!”谈及蒋先生等人的造访,许多“老濮阳”禁不住慨叹。
慨叹有慨叹的理由。
打开早几年出版的交通地图,濮阳人至今感到心寒:偏居于豫、鲁、冀三省交界处一隅,最近的机场在200公里之外;京广铁路、京九铁路、京珠高速公路、107国道从东西两侧滑门而过;南有黄河天堑横亘,北无要道过境。惟一过境的106国道和几条省、县道,既窄又不平,一度令司机“愁断肠”。
2002年,一位省领导到濮阳指导工作,绕道山东折腾了几个小时才到达。他苦笑着说:“我到自己的辖区考察,还得借别人的道儿,真幽默啊!”
“2004年以前的濮阳,在众人眼中还是交通的‘死角’。”深谙濮阳交通历史的濮阳市交通局局长张理建说,“交通的瓶颈,几乎给每一个濮阳人都带来过切肤之痛。”
(补遗)围绕中原油田开发,国家多年前在安排乙烯、炼油和化纤三个大的石油开发项目时,原本把中原油田所在地的濮阳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城市。结果,炼油项目飞到了洛阳,化纤项目飞到了省外,只有乙烯项目落在濮阳。“那两个项目飞落他处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濮阳交通不便。”张理建说。
几年前,濮阳市在全省率先申报林纸一体化项目,并渴望得到国家林业总局的支持。一次,国家林业总局一位领导来河南,原定行程是考察濮阳林纸项目前期工作。当那位领导闻听从郑州到濮阳单程最少需要3 个多小时,立即皱起了眉头。结果,改道交通便利、也在争取林纸项目的另一个城市,险些因此误了濮阳的项目。
“濮阳资源丰富,城市品牌响亮,但交通的不便,一度让许多外来投资者对濮阳望而却步。”谈及濮阳交通的过去,濮阳市委书记吴灵臣感慨良多:“交通使濮阳失去了很多!”
曾丧失机遇,不能再失去机遇“濮阳已经失去了改变交通面貌的机遇,不能再失去新的机遇!”
2001年年底,吴灵臣就任濮阳市委书记。不久,新一届市委就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——“以工兴市”。
“‘以工兴市’,交通是保障。首先必须打破交通瓶颈,打造濮阳的区位优势,让一切发展要素在濮阳畅通无阻,让濮阳的已有优势凸显和放大。”在实施发展战略之时,吴灵臣异常清醒其症结和桎梏所在。